今年上半年造纸行业低迷不改,生活用纸板块却是“风景独好”,几家上市公司的净利增速仍行驶在快车道上。尽管行业目前被产能过剩的阴影所笼罩,但业内诸侯却将其视为“撑肚疗法”,当产能急速扩容,倒下的将是中小企业,他们则可成就霸业。只是,市场会按照江湖大鳄们规划的路径运行吗?
产能竞赛“纸上谈兵”
造纸业的熊市始于2010年12月,至今依然低迷。上半年,纸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为383.56亿元,同比增长1.52%,但营业利润却亏掉2.6亿元。
沾上消费的生活用纸这个细分行业是个例外。A股上市公司中,中顺洁柔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.62%,在港上市的恒安国际中期纯利按年增长37.7%,维达则比上年增长22.1%。
上海一研究员并不讳言,“即使经济环境转差,生活用纸却属必需品,市场相对稳定。另外,原料木浆是生活用纸的主要成本,随着全球木浆市场供给过剩,未来两年内浆价将维持相对低位,一线巨头2012年的业绩将爆发式增长。”
据悉,前三季度业绩预增40%-70%的中顺洁柔高管,在9月的一次机构交流会上透露,“目前开工基本是满生产,为了满足市场需求,公司已委托三家工厂进行代工生产。因为产品供不应求,公司更多生产毛利相对较高的非卷纸产品,这也造成卷纸类产品存在一定缺货。”除此而外,公司于8月在广东投资14.5亿元,建成3个高档生活用纸项目,总产能预计48万吨。
风景这边独好,让圈内外的资本眼馋。近期,晨鸣纸业宣称投入逾17亿元,新建两条高档生活用纸生产线,年产能13.6万吨;岳阳林纸也从文化纸向生活纸转型,建设了新的生产线;河南纸企银鸽投资今年3月就正式投产了12万吨生活纸项目。
业内巨擘更是乘胜追击、迅速扩大产能。从企业公布的发展规划看,金红叶的年产能目标是140万吨;恒安2012年的产能目标是90万吨,2015年达到120万吨;维达的年产能目标是100万吨。3家企业均雄心勃勃地表示,“要跻身全球最大的卫生纸制造商行列。”
过剩将成2012关键词
然而,近些年生活用纸业的产能扩容已有失控之虞。2009年行业新增产能33.3万吨,2010年新增产能41.5万吨,2011年新增产能57.4万吨,2012年已投产和计划投产的新增产能约148.25万吨。
对于市场中蔓延的“产能过剩说”,中顺洁柔高管如此宽慰机构投资者,“任何行业都是在一个竞争环境中发展,从目前生活用纸行业来看,我国人均消费处于全球30名以外,2011年人均消费才3.9千克,北美、西欧等发达地区人均消费量达20-30千克,所以中国未来市场潜力非常大。”
此外,公司认为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预计中国生活用纸行业消费量每年仍会以10%左右增长,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,“拉长周期看,产能过剩问题不用太担忧。”而落后小企业会被逐步淘汰,也会缓解行业的竞争状况。
“虽然《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》提出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,但对卫生纸机的淘汰机型并没有明确规定,具体能够关闭多少落后产能还是未知数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,“行业按照10%左右的年增长率计算,年新增的市场容量为50-60万吨。即便依靠需求增长和关闭小厂,148.25万吨的今年新能产能也实在是太多难以吸纳,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。”
业内老大恒安国际CEO许连捷曾对外透露,“我们本来打算在今年5月实施增加36万吨产能的投资,但现在觉得应该缓一缓,我相信公司现有的产能能够支撑明年市场销售的增长。”
江湖大鳄的火拼私心
目前中国生活用纸行业仍为诸侯割据阶段,中顺、维达、恒安、金红叶4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27%。部分行业大鳄的如意算盘是,强力竞争将是提升行业集中度、成就自身霸业的优选战略。
不过这并不容易。据了解,不少外来者或无品牌品牌竞争者初进入生活用纸市场,唯一的法宝就是低价竞争。一大型经销商透露,“生活用纸消费人群70%人群并不专注品牌,使用经验与价格是影响选购的两大因素。因为生活用纸品牌粘合力低,定价往往决定走量。”
对经销商而言,代理品牌也很少钟情专一,“经销商还是以赚钱为使命,选择什么品牌代理,价格对于同类产品有没有竞争力很重要。由于生活用纸体积大,不易库存,大家首选卖得最快的东西。”
在一些市场人士眼中,“大型商超的通路费用对小企业而言较贵,目前小企业无法对大型生活用纸企业形成竞争压力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金红叶当年即以低价起家,用低价产品抢先占住经销商的批发市场,在渠道上形成先发优势,等到将其他品牌赶出市场后,再更换产品包装和价格,从而慢慢蚕食市场。
“这种发展模式对于非生活用纸纸企很有借鉴作用,他们不乏品牌优势,只要舍得一身剐,谁不能拉下马呢?”前述上海研究员反问道。
此外,所有位列前席的生活用纸企业都按捺不住全国扩张的野心。据了解,生活用纸企业一般以优势区域为根据地,比如洁柔、维达等公司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,跨区域尚未完全打开。“因为纸品销售半径仅为500公里,跨区域发展需要厂商大力支持,而经销商一般和当地的品牌合作较久,轻易不会代理其他品牌,除非销售政策优惠较多。因此跨区域发展往往伴随费用大量增加,这无疑会影响业绩增速。”该研究员称。